近年來,玄幻題材電視劇播出熱一直“高燒不退”。前有《花千骨》網絡平台播放量高達200億的收視巔峰,後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線僅12小時即達6億的全網播放量,即便是去年暑期檔屢遭吐槽的《幻城》也取得170億的不俗播放量成績,近日上線的《擇天記》甫一播出同樣創造了周播劇20個月以來的收視最好成績。除此之外,從今年的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情況看,古代傳奇和神話題材電視劇達500多集,這意味著未來一兩年玄幻題材電視劇作品依然將是熒屏的活躍類型。
速成速配的流水線化生產,是熱播玄幻題材電視劇逐利市場的“不二法門”。其配方大概包括熱門IP、流量明星、虐戀情節、唯美畫風、優質平台等。
“大IP”的口碑和積累是玄幻題材電視劇帶來收視熱的重要原因之一。此類作品多由網絡連載小說、熱門游戲改編而成。這樣的創作方式使作品在形成之初就已經成為網絡IP產業鏈上的一個部分,許多年輕觀眾在閱讀網絡小說的過程中就與作品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成為電視劇潛在的粉絲群體。換言之,在電視劇形成之初,玄幻題材就已經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受眾基礎。
除了用IP吸引原著粉絲,玄幻劇多選用在網絡上具有較大粉絲群、“自帶”高收視流量的話題明星作為主要演員。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女主角白淺的扮演者楊冪新浪微博粉絲多達7200萬;《擇天記》中男主角陳長生的扮演者鹿 ,個人微博單條評論甚至還創過吉尼斯世界紀錄,新浪微博“鹿 擇天記”的話題閱讀量目前已達40億、討論量超過1200萬。以“鹿 吧-LuhanBar”為代表的粉絲群體賬號自發且有組織地號召鹿 的粉絲們進行“貼吧數據助攻”,力圖為鹿 及電視劇《擇天記》爭取最大的宣傳效果。
在玄幻題材電視劇的宣傳和官方簡介中,“純愛虐戀”“絕美仙戀”等字眼往往是劇情內容的宣介招牌,也是其吸引年輕觀眾的最大賣點。如《仙劍奇俠傳》中李逍遙與女媧後人趙靈兒、林家堡大小姐林月如之間的感情糾葛,《古劍奇譚》中百里屠蘇和風晴雪的曠世之戀,《花千骨》中花千骨和長留上仙白子畫的師徒之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青丘帝姬白淺和九重天太子夜華歷經三生三世的愛恨糾葛……言情是玄幻劇不變的主題,“瑪麗蘇”式的“絕美愛情”是其不變的敘事風格,“浪漫淒美”或“虐戀情深”的愛情橋段是必不可少的構成要件。
作為玄幻劇的顯著特征之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畫面色彩大多鮮艷明亮、飽和度高,且常以色彩變化來展示主人公的心境變化和成長過程。劇中人物身著長袍馬褂,造型繁復夸張,人物的派別、特異功能都具有較為明顯的特征。有的電視劇中,女演員頗具現代感的韓式平眉和美瞳造型與當下的審美標準較為接近。另外,其特效使用頻率高、畫面制作較為華麗的特點,也符合目標受眾活潑、年輕化的審美喜好和欣賞習慣。
出品方大多選擇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安徽衛視等優質平台播出,又善于通過微博推送相關話題、推廣表情包、同款手游等來擴大作品的網絡影響力,以求得最大限度網羅受眾。
在一部部跟風扎堆的玄幻劇中,只見吸引觀眾眼球的各種噱頭和技巧,卻難見演員走心的表演,感受不到創作的新意,更無處尋覓理應蘊藉的文化內涵,大有淪為“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的趨勢。
拼顏值大于講故事是玄幻題材創作的一大弊病。創作者一味地打“偶像牌”,硬生生將作品打造成了“粉絲劇”。然而,一些“小鮮肉”因缺乏生活和藝術積累,導致呈現出來的表演僵硬、不走心,常引發觀眾的吐槽,頻被貼上“有顏值、無演技”的標簽。更有甚者,一些作品因“流量明星”檔期緊張而濫用替身、制作倒模、摳圖特效,也廣被詬病。演員及出品方一味地靠臉招攬觀眾,卻忽視了“演技”這一戲劇之根本,所謂“此劇套路深,全靠顏值撐”並非一句簡單的調侃玩笑,其背後所隱藏的是對出品方及偶像們工作態度的失望和無奈。這種過分注重明星效應的制作理念不僅拉低了作品的藝術質量,更稀釋了電視劇創作的思想厚度。
有研究基于每日10TB的用戶畫像數據發現,像《花千骨》這樣的玄幻劇,其粉絲群體主要集中在18—24歲的年輕觀眾。輕俗的題材、輕松的風格、輕巧的制作,以及越來越年輕的觀眾——玄幻劇的“輕時代”正在形成。即便此類玄幻劇也顯露出了一些正面導向,例如在肩負使命的過程中勇往直前、面對不幸遭遇時的不屈不撓、歷經千錘百煉最終取得勝利等,卻因為一味迎合青年亞文化和年輕觀眾的獵奇心理,從而導致了作品整體的低齡低智化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喚醒觀眾情感、引領觀眾直面現實的作用。
此類玄幻劇大都選擇架空歷史的敘事模式,不以具體史實為依據,不追尋特定歷史時空和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是創造一群虛擬的人物在一段虛擬的時空演繹一個虛構的故事。在此般脫離史實的敘事模式之下,劇情在精彩程度上或許有著更自由的施展空間,但也往往造成了故事背景的虛無以及與現實世界的嚴重脫軌,一些劇情前後缺乏必要的過渡和劇情交代,內容邏輯經不起推敲,缺乏耐人尋味的意蘊和高遠境界。
從早些時候的《古劍奇譚》《花千骨》,到去年的《誅仙青雲志》《幻城》《青丘狐傳說》,再到今年已播出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擇天記》,玄幻題材的故事大多是在人、神、妖的族群關系架構下講述一個愛恨糾葛的愛情故事。作品的故事情節、敘事結構高度雷同,人物角色的設置和造型手法也驚人一致,男女主角的“瑪麗蘇”人設、人物的特殊技能、異族對戰、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等,這些“有變化”的重復營造了玄幻劇日益明顯的山寨氣息。
玄幻題材電視劇的熱播現象是資本逐利、市場運作和年輕觀眾喜好等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斷顯露的問題越發引人思考。不斷被突破的收視奇跡是否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作品是否給觀眾留下了值得品咂的內容?是否引導了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諸如此類問題值得制作生產者認真思考。
“文學作品一旦迎合消費目標,將喪失其純粹性。”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電視劇作品。電視劇是產業,更是文化。以年輕觀眾為主要受眾群體的玄幻劇生產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討好觀眾,而應在改編過程中精準抓住原著故事最具吸引力的內核,尊重原創精神和藝術規律,使其成為在敘事邏輯上站得住腳且有內容、有深度的佳作,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
腳踩大地才能放飛想象,關注現實才能更有溫度。要避免玄幻劇淪為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其創作生產者就應懷著對藝術的真誠之心,立足時代和當下,積極在劇作中融入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和思考,用真摯有深度的思想與觀眾、與這個時代進行對話,使觀眾從劇中獲得自我認同的同時激發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動力,在獲得情感滿足的同時能夠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