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8日,,中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18日,,中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有人说,可燃冰就像《变形金刚》中机器人争夺的“能量块”,占用体积小,蕴含的能量却不可估量。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意义重大。,这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由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现场距香港约285公里,采气点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0米的海床中。自5月10日正式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化合物,预测资源量相当于已发现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因绝大部分埋藏于海底,所以开采难度十分巨大。目前,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
例如,2013年日本曾尝试进行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工作,虽然成功出气,但六天之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
中国此次试开采同时达到了日均产气一万方以上以及连续一周不间断的国际公认指标,不仅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日均稳定产气超过一万方,以及持续超一周的连续产气时间,这两个指标在之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成功实现。而完成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我国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科学家利用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
我国实现了首次成功试开采可燃冰,这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的勘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甚至有望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可燃冰这么至关重要的战略能源,到底长啥样?它外形似冰,那为何又可以燃烧呢?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化合物。从外形看上去,可燃冰就像是白色或浅灰色的冰雪晶体。这时候如果有火源,它就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所以被称为可燃冰。不过,可燃冰并非都像冰块一样,绝大多数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实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的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矿藏,可以说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
目前人类已探明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带,虽然开采难度大,但储量巨大,仅我国海域预测远景资源量就达到1000亿吨油当量,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米,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据估算,世界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
可燃冰中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
另外,可燃冰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量密度高。事实上,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可燃冰就像《变形金刚》中机器人争夺的“能量块”,占用体积小,蕴含的能量却不可估量。
因此科学家们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储量巨大、高效清洁、燃烧值高等特点使得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绿色清洁战略能源,也成为各国竞相研究开发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