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荆州古城墙 穿越2800年文明史_行走・探索与发现湖北之美_腾讯・大楚网

2023-04-24 17:11:59

历史总是如巨轮般沉没,黑压压的化成教科书的铅字,世世代代传授下去,不敢遗忘。

和平年代,追寻荆州古道的印迹,感受古城的风采,已成为很多人的“行走”方式。

10月份的天气,清冷的风交织着细微的雨,迎接着城墙古道上前来寻幽探古的游人,也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当年风烟滚滚、旌旗猎猎、杀声震天的真实故事。

游览以东门为主。东门也称“寅宾门”,城楼为“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

提起古城墙的修造史,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

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

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历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现保存的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

东门历来就是游客们游览最多的景点,城门在主城门外面还有一道半环状的城墙,它与主城门合围出一座略呈长方形状的小城,因其四壁陡立,设计别出心裁,像是一个瓮,因而被称为瓮城。

东门宾阳楼更是许多游人的必到之处。宾阳楼上,游客可登临其上居高临下,饱览古城的万千神韵和荆州东门的秀美风景。

再向前行约百米有座“藏兵洞”。这是荆州古城墙的独有设计,洞内还有小洞,孔中有眼,眼中可嘹望,孔中可射箭。一旦敌人进入,城门和瓮城门闸齐下,便可“关门打狗”“堵笼抓鸡”“瓮中捉鳖”,全歼来敌。

城墙之上,固然早已远去了金戈铁马,但在藏兵洞前,仍然感到战争的气息。

继续往东走,四野之间,天地悠悠,尽收眼底。一块块凸凹不平的青灰色墙砖,一处处历史的残砖片瓦,历经战火的焚毁,时间的剥蚀,以及路两旁还透着绿色的松楸与枫、槐等古树,映衬着细雨,庄严肃穆。

走到了城墙的东南角,这里应该有角楼的,可惜已经毁了,留下的地基带着当年燃烧着烈火的痕迹。

继续前行,铁门挡住了脚步,透过铁门望去,树叶堆满城墙的石板路上,也许是未开发好,也许是在提醒游人,历史也有无法触及地方。

原路返回,放缓行走的脚步,不时有落叶带着些许岁月的留恋斜飘下来。

对于城墙,东门走一段应该足以感受曾经双轮马车与解放日野在这里的交合;古道上还记录着饱经战火洗礼,历尽岁月沧桑的印记。虽已爬满青苔衰草,而荆楚风骨犹存,巍然屹立于荆江河畔,条石青砖、重檐城楼,在你进入城门的一刹那,千年沧桑便在时空间轮回。

从城墙上下来,旁边便是张居正街。张居正街是一条老街,青石板路面,沿街都是些老房子,在上面行走,你会平白无故生出一种幻觉,它漫进历史,漫进典籍,漫进无边际的时间和空间里,向远古的年代,深处的先祖朝圣和跪安。(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腾讯大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