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讯 陈杰早年在原国棉一厂任宣传科长,市音乐家协会顾问,一直从事业余文艺创业活动,自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舞文弄墨,涉足文学、戏剧表演、声乐、书法和灯谜,多次参加省市文艺会演、书法展览。他19岁就发表处女诗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歌词创作,至今共创作歌词200余首,已发表70多首,有的被谱曲,先后在《上海歌声》、《音乐生活》、《心声》等歌刊上发表。1987年创作的《打开江西的门窗》获“振兴江西”征歌优秀奖,被江西省电视台作为“1987年春节文艺晚会”序曲。九江举办“双杯”龙舟赛的主题歌《龙舟情》,就是由他创作的歌词。
18岁开始业余文艺活动,长期的业余舞台实践,融吹拉弹唱一身,曾参加过市话剧团《八一风暴》《特别代号》的演出。时有诗歌、剧本、散文等作品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他还参加过多次全国谜会和函猜活动,先后在《中国谜报》、《新民晚报》、《长江日报》等各地报刊发表谜作140余条,多次获奖。1980年,九江市职工灯谜协会筹备时,他还是筹备小组组长。作为浔阳区民间吹奏“丝弦锣”的传承人之一,陈杰保存了九江(浔阳区)“丝弦锣”曲牌上百首,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难能可贵的还有许多曲谱。陈杰笑称,琴棋书画,他只是棋艺不行,其他的都还玩得不错呢。
竹笔书法就是利用竹子作为笔尖,有一定的弹性,具有吸水性强、书写流畅的特点,能达到一般毛笔所不能达到的笔韵,为硬笔书法提供一种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书写用具。77岁的陈杰老先生就是竹棍为笔,创作出一幅幅或苍劲或飘逸的书法作品。谈起早年竹笔创作时,陈杰告诉浔阳晚报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刚刚兴起,他便是江西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九江市书协会员。无意中得知有竹笔进行硬笔书法创作的,研习多年毛笔书法的他便想另辟蹊径。
可是,要想不走寻常路,就得自己琢磨出门道来。然而,要让竹子变成理想的书写工具可绝非易事。据陈杰介绍,他所用的竹笔都是自己制作的,找来竹材削成竹棍。他现在常用的有两支,细的写小字,粗的写大字。浔阳晚报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小竹笔上用刀刻了两道“V”字形,大竹笔的笔头上则用刀磨出了许多划痕,如同一块黑炭头。在陈老先生的书房中,浔阳晚报记者见到他用看似非常普通的竹棍,在纸上灵活地运用臂、腕、指的力量,不断改变笔与纸之间的角度和力度,并恰到好处地配合流墨行笔,其书写的竹笔字,通过线与面的对比、形与质的结合,凸显了黑白的立体感,组成了层层相连的竹节块面,其用笔重处,墨浓如漆;用笔轻处,色淡如素。看他现场挥毫,其用笔巧妙,过渡自然,特别是块面中飞白的肌理纹丝,变幻莫测,诡谲无穷,可谓精美绝伦,刚柔相济,微妙之极。陈杰多年来潜心于竹笔书法的研究与实践,在创作时要写出的字,笔姿既美,骨气亦重,字画间不仅显现出筋力和张力,又能见笔锋和笔意,没有坚实的书法功底是难以企及的。早年《九江日报》的《花径》、《烟水亭》等版面的刊头字都是他用竹笔创作出来的。
陈杰告诉浔阳晚报记者,大竹笔笔头上的划痕,就是为了让写出的字有飞白的效果。小竹笔上刻的“V”字形是为了储存更多的墨。竹笔的硬度很大,很容易把宣纸弄破,不能够在宣纸上书写,只能在硬纸上创作。有时起笔的时候,墨的流量较大,还要用干净的毛笔将多余的墨吸干。由于竹笔的吸墨量不及毛笔,所以不太适宜创作大幅作品。虽然练习竹笔书法已经有几十年,但是年近八旬的陈杰还在琢磨竹笔的改进,他计划笔尖采用竹子的竹节部位制成,竹节前端开有若干用以储墨深槽,在竹节上开一小孔,便于墨汁流出。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断竹为笔”,虽然竹笔书法不是中国书法的主流,说它是前卫也好,另类也好,但能够做到如此,就是给其存在注入了鲜活的血液。陈杰认为跳出常人的圈子另辟蹊径,往往会找到艺术、人生与自然间某些内在的和谐。自己每当完成一件比较理想的作品时,浑身发力、精神集中,既练字,又健身,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