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讯(汪国山 李韧)都昌县汪墩乡古岭遇驾山村村名“遇驾”颇有来历,说的是明初村上的祖先遇到过朱元璋的“御驾”。古代的皇恩并没有让遇驾山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世事沧桑,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遇驾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村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最优美村庄、全省精品农村社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一串闪光的荣誉,今年75岁的村理事会理事长黄谷泉功不可没。老黄自2003年从县国税局副局长的岗位退休后,全身心扑在家乡的村落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上。,前不久还被评为“江西省最美家庭”。都昌县新农村建设荣获全省先进,近一年来,该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点151个,改水改厕、房屋出新7700余户,改路310余公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90%以上,惠及农村群众3.39万余人。该县以老党员、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为骨干的“五老”,在新农村建设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大显身手、奉献余热,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
投身脱贫攻坚,老骥伏枥。都昌“五老”心系家乡发展,退休后返乡领头脱贫攻坚,凭借经验足、威望重、影响力大的优势,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打好脱贫仗。今年68岁的张学谦,年轻时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中馆镇大塘细房村,投身军营10余年,转业到金融部门后,在省农发行正处级岗位退休,今年初张学谦离开都市温暖的家,独身一人回到家乡,担任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带领父老乡亲脱贫攻坚。被列入“十三五”扶贫村的细房新村,在张学谦和理事会成员的带领下,不到两个月时间就筹资12万余元,改水改厕顺利推进,铺设了4米宽1500米长的环村道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张学谦立下“军令状”:村庄不脱贫,决不收兵!“五老”德高望重,处事正派,往往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心骨”。春桥乡堰上罗家舍村68岁的彭冬喜,今年被200余名村民推举为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彭冬喜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村庄整治。他利用清明假期村上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村民集中返乡祭扫的有利时机,组织拆除20余间1800余平方米的空心房和危房。倡导建立“罗家舍一家亲”微信群,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听取意见建议,用亲情感化村民齐心脱贫。都昌当地“五老”投身脱贫攻坚的行动影响着县外的“五老”加入到夕阳红大合唱中。大港镇繁荣村是省审计厅的扶贫帮挂点,省审计厅老干支部组织老党员捐款万余元,用于帮扶村上特困学生,其中92岁的老党员也加入到这一爱心队伍中来。
融入特色发展,老当益壮。都昌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点群众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不少“五老”人员利用一技之长,返乡投资创业回报家乡。多宝乡仁义帅建山村老干部帅彩鑫,曾在外贸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积累了经商办厂的经验。老帅退休后返乡创办华康食品厂,解决了4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4万余元。帅彩鑫在村公益事业上尽心尽力,为全村更换了崭新的路灯,并承担用电费用。
日前帅彩鑫着手改造村旁水渠,拓宽水港,让家乡父老免受山洪威胁。土塘镇潭湖村江乐勇是特色种植的“土专家”,10年前投资46万元承包村里荒山,带领周边三个村100余农户,栽种黄栀子80余万株。随着实施专业合作社经营、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黄栀子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增产增收的特色产业。该县现已发展黄栀子种植基地6个,面积达6万亩,带动农户2000余户,年销售收入9600余万元。年逾古稀的多宝乡洞子李村村民李春如有“鸟痴”之称,他30余年爱鸟护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荣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颁发的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和江西省候鸟和湿地保护先进个人。李春如精心呵护的洞子李岛,已成为全国闻名的鄱阳湖候鸟观赏旅游胜地。
引领文明乡风,老而弥坚。都昌发挥“五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守护神、化解农村矛盾的减压阀、助推公益事业的智囊团的作用,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该县关工委去年组织百人“五老”宣讲报告团,走乡村、进社区、入学校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讲国史、讲党史、讲村史”宣讲活动,直接参加听讲的青少年达3万余人次。荣获全省秀美乡村的中馆镇小河向家村,老干部向礼栋、老教师向恭发、老党员向维旺等组成“五老”小分队,利用双休日为村上6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系列道德实践活动。该县“五老”发挥自身优势,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春桥乡余良三村老年协会牵头建造“药王亭”,弘扬先祖扶贫救困美德,开辟“道德篇”“家教篇”等宣传长廊,提升村民的道德水准。、江西省劳动模范詹学银退休后组织“五老”,在大港山区创建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10年来先后收养来自江西、广东、内蒙古、贵州、陕西等地的特困儿童400余名,其中正在太阳村这个温暖的家生活的服刑人员子女有70余名。都昌“太阳村”已成为品牌爱心基地。,生活上体贴。万户镇民丰居委会老支书宋德升,义务为村上留守老人、儿童代办计生、户口、低保等事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包书记”,都昌县委发文号召全县党员向宋德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