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0.8,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4點,連續2個季度回落,“換擋”特征明顯;中國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83.3,比去年四季度低10點,降至“綠燈區”的下沿。
景氣分析結果表明,一季度,農業生產基本平穩,農作物種植結構優化調整;國內食品供應基本正常;出口增長有所放緩,但水海產品以及蔬菜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形勢良好;務農收入平穩增長;農業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由于豬肉價格逐步回落,加上蔬菜、禽蛋等農產品價格回落影響,農產品總體價格由連續7個季度同比上漲的走勢轉為同比下跌,或將影響到未來農民的收入增長。
中國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以下簡稱農經景氣指數)為100.8,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4點,連續2個季度回落,且比去年一季度低0.6點,“換擋”特征明顯;中國農業經濟預警指數(以下簡稱農經預警指數)為83.3,比去年四季度低10點,降至“綠燈區”的下沿。
一季度,農經景氣指數(2003年增長水平=100)為100.8,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4點,連續2個季度回落,且比去年一季度低0.6點。以上數據表明,農業經濟延續“L型”緩慢下行走勢,“換擋”特征明顯。
構成農經景氣指數的6個指標(僅剔除季節因素,保留隨機因素)中,與去年四季度相比,財政農林水支出和務農收入的增速均有所上升,農業生產、農產品出口、農業投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速不同程度回落。
進一步剔除隨機因素後,農經景氣指數(農業經濟景氣指數走勢圖中的藍色曲線)比未剔除隨機因素的指數值低0.4點,10多年來首次出現剔除隨機因素的農經景氣指數低于未剔除隨機因素的指數。
一季度,農經預警指數為83.3,比去年四季度低10點,降至“綠燈區”的下沿。以上數據表明,農業經濟景氣雖波動回落,但仍在正常區間。
在構成農經預警指數的10個指標中,位于“綠燈區”的有4個指標,分別為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逆轉)和農林水財政支出;,為豬料比;位于“淺藍燈區”的有3個指標,為谷物及制品進口額、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糧油食品零售額;位于“藍燈區”的有2個指標,為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農產品出口額。
從燈號變動情況來看,一季度,在10個監測預警指標中,3個指標燈號下降,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農產品出口額由“淺藍燈”降為“藍燈”;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由“綠燈”降為“淺藍燈”;其余7個監測預警指標燈號不變。
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654億元,同比增長3.0%,增速雖比去年全年低0.3個百分點,但與去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微升0.1個百分點)。剔除農業生產季節性波動因素的影響,農業生產狀況基本平穩。
農作物種植結構優化調整。據全國11萬農戶種植意向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稻谷意向種植面積減少0.3%,小麥減少0.8%,玉米減少4.0%,大豆增長8.1%,棉花減少0.7%。目前,全國冬小麥長勢良好,一、二類苗播種面積比重達到84.8%。
從肉禽生產來看,一季度豬牛羊禽肉產量2249萬噸,同比增長0.2%,去年全年為同比下降1.1%,扭轉了去年全年同比下降的局面。其中豬肉產量1468萬噸,增長0.2%,去年全年為同比下降3.4%。生豬存欄41095萬頭,同比增長0.1%,去年全年為同比下降3.6%;生豬出欄19149萬頭,增長0.2%,去年全年為同比下降3.3%。
一季度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為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1%,比去年全年增速下降2.5個百分點。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雖有所放緩,但在去年恢復同比增長的背景下,今年繼續呈小幅增長態勢實屬不易。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主要與林業等部分農產品出口量下降有關。海關統計顯示,2月份,我國農產品出口數量同比下降2%。其中,林業產品出口數量同比下降16.8%,農業、畜牧業、漁業產品出口量同比增長4.2%、2.7%和100.3%;出口價格同比增長4.1%。其中,農業、林業產品價格分別同比上漲6.5%和5.0%,畜牧業、漁業價格分別下跌0.5%和3.8%。
一季度我國谷物及其制品進口額為17.2億美元,同比增長2.2%,去年全年為同比下降34.8%,扭轉了去年4個季度持續同比下降的局面。從構成來看,受國際相關糧價下跌影響,小麥、小麥粉、大麥等谷物進口量大幅回升。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小麥、小麥粉、大麥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91.7%、48.5%和130.3%;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78.7%、27.9%和83.3%。受國內玉米價格下跌的影響,玉米進口繼續減少,進口量在去年同期同比下降47.6%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52.5%。
一季度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2%,比去年全年價格漲幅上升1.1個百分點。從構成看,多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同程度上漲,其中,受原油價格上漲影響,農用機油價格同比上漲16.8%,去年全年為同比下跌態勢;仔畜幼畜及畜產品價格在去年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今年繼續保持較快上漲,同比漲幅為12.3%。飼料、半機械化農具、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呈小幅下跌走勢,跌幅在2%以內。
一季度,反映最終消費的糧油、食品零售額為3944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去年全年低0.5個百分點,繼續呈放緩走勢。糧油、食品零售額增長的放緩主要與糧油食品價格的下跌有關,剔除價格影響後,糧油、食品零售額實際增長呈加快走勢,比去年全年加快5.2個百分點。
一季度,財政農林水支出為2920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4.6個百分點。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一季度,農業生產基本平穩,農作物種植結構優化調整;國內食品供應基本正常;出口增長有所放緩,但水海產品以及蔬菜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形勢良好;務農收入平穩增長;農業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然而,前段時間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豬肉價格逐步回落,加之蔬菜、禽蛋等農產品價格回落的影響,農產品總體價格由連續7個季度同比上漲走勢轉為同比下跌,或將影響未來農民的收入增長。
從未來預期看,我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從市場需求出發,鼓勵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進一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拓展產業鏈價值鏈;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快打造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一系列政策的落實,有助于推動農業的平穩增長。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農業轉變時期。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需要注入新動能。鑒于此,一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提升農業生產力;二要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培育農村新動能。同時,針對近期蔬菜、禽蛋等部分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問題,應加強信息發布,調整產品結構,減輕部分農產品價格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歷史新階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速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首先要加強政府引導,立足農業生產實際,通過制定發布需求目錄、提出重大項目建議等形式,引導方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二要提升創新能力,圍繞農機農藝融合,增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機崗位專家,支持建設一批農機化重點學科實驗室、實驗站、試驗基地,組建一批農機科技創新聯盟,推進技術裝備研發。三是推進成果轉化,創建500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制定發布一批農機評價和應用標準,開展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培訓5萬名農機合作社帶頭人,推進新裝備加快推廣應用。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全國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技術中心,集聚資源、產業、金融、人才等要素,開展全產業鏈、全過程、全要素,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創新活動,建立健全適應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發展要求的現代產業與科技一體化創新體系,打造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近年來,農村電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注入了發展的新動能。為進一步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打造龍頭企業引領、新型經營主體為主、廣大農民參與的多主體融合發展模式。同時,各地要因地制宜,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鏈相加;通過質量品牌提升一次增值、加工包裝二次增值和物流銷售三次增值,實現價值鏈提升;通過休閑旅游、產銷直供、消費體驗和個人定制等途徑和方式,實現供應鏈相通,形成前後相連、上下餃接的龐大產業集群;通過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和電商平台,發展“農場雲”“體驗式農業”“節會農業”“掌上牧雲”等新模式,使生產、經營、商品、交易、貸款、支付、理財等有機連接,實現精準生產、透明生產,降低中間環節費用,做到全程網上監管。
今年以來,以蔬菜、禽蛋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出現明顯回落,對農民增收形成巨大壓力。為消除部分農產品價格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應加強農產品產銷信息的發布,提醒農戶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上市檔期;同時,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