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您猜到了吗?您捐的书是去哪了?昨天本报神秘公益活动答案终于揭晓:原来您捐的书被送到了“书香专列”上。昨日上午9时50分,长吉两市之间的C1209次城际列车从长春站发出,列车载着近千册图书,开始了“书香之旅”。
一位乘客一边哄着孙子,一边读书。“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曾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以后,如果您经常乘坐这趟列车,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就可以同时进行了 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王强 蒋胜松 摄
淘气的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看起了书
您猜到了吗?您捐的书是去哪了?昨天本报神秘公益活动答案终于揭晓:原来您捐的书被送到了“书香专列”上。昨日上午9时50分,长吉两市之间的C1209次城际列车从长春站发出,列车载着近千册图书,开始了“书香之旅”。这是《新文化报》与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沈阳铁路局吉林客运段联合打造的“世界读书日—双城记之‘书香专列’”。近千名乘客在长春与吉林之间的旅途中,与图书相约,愉悦体验。
有调查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公众读书的数量、时间、频率都大大降低和减少,为了唤醒公众的读书意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新文化报社策划了“书香专列”活动。据了解,本次“书香专列”活动在全国铁路系统内也属于首创,C1209次长吉城际列车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列“书香专列”。
19日,本报向读者征集图书,发出“捐书传递书香,阅读点亮人生”的声音,几天来读者捐书超过300册,此外,、时代文艺出版社及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送来1000多册精品图书。“让更多喜欢书的人看到好书,书才更有价值。”这是很多读书爱好者的心声。
23日上午,C1209次列车准时进站,十几分钟后,列车的每个座位上都有一本精品书籍,成了“书香专列”。9时40分许,长春的李先生上车得知是“书香专列”后赞不绝口,“这个活动真好,希望图书漂流能进行下去,让长吉城际列车成为铁轨上的流动图书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为您送上读书时间,希望您能放下手机,翻开书籍,静下心来享受一次书香之旅。”列车启动后,广播里传来读书日告白,乘客们这才知道,自己幸运地踏上了“书香专列”。10时40分,“书香专列”抵达吉林站,40多分钟后,专列变身C1212次,满载图书返回长春,12时13分,“书香之旅”完成往返旅程,接下来这些图书还将跟随着列车继续去漂流。
昨日9时40分许,距离C1209次列车开车还有10分钟,旅客曹女士第一个走进4号车厢。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她一下子就看到了座位上的书,随即,她发现了车厢内悬挂的本报宣传条幅,顿时明白了原因,伸手拿起书阅读了起来……
跟在她后面上车的乘客也很快就发现了书和车厢内的条幅,在听了本报工作人员的说明之后,明白了原来是世界读者日的活动。
记者注意到,70%~80%的乘客都会拿起书阅读,也有人看了一眼之后放在了一旁。
列车在行进,车厢内的旅客也状态各异。有在深度读书的,有在干自己喜欢的事儿的,有的则把书放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
列车行进10分钟后,4车厢的75人中,仅有47人在座位上读书,其中有28人在深入阅读中,其他19人只是随便地翻阅;而在其他没有读书的旅客中,有7人在玩手机,另外一些人在聊天、睡觉或者看窗外的景色。
在距离列车到达吉林市火车站还有10分钟时,记者再次观察了旅客们的读书状态。75人中,仅有25个人仍在读书,玩手机、玩平板电脑的人多了起来,有18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
5车厢的63人中,有不到1/3的乘客全程一直在阅读。
在C1209次列车上,陈德慧认真地看着《生活一点通》,听完列车广播后,她拿出手机开始一页页录书的内容,“如果这本书能拿走就好了,书里的内容正好我需要!”她录的是有关膳食营养方面的知识,要给3岁的小孙子学着做。
夏明在龙嘉站上了火车,一上车,他发现好多人都在看书,每人一本,只有自己的座位上没有书,一问才知道,之前的旅客把书带下了列车。夏明慨叹,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已经很少看书了。“今天是读书日啊?”听了广播后,夏明恍然大悟,说着,他把在列车上的事儿发到了朋友圈里,收获了许多赞。
在众多准备下车的旅客中,10岁的谢妲儒一直在看书,她一上车就拿起书,直到列车进站,才不舍得放下图书。谢妲儒妈妈陈女士说:“平时孩子就喜欢看书,这次是去吉林市治疗视力,没想到坐车遇到孩子喜欢的书,让她看吧。”
在车厢里,有三位大学生结伴去吉林,一上车,孙同学拿起书翻看了几页后就听起了音乐,“我视力不好,看书、看手机不能时间太长,这样挺好,看书累了听音乐。”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李同学上车后,翻看了几页图书后,也开始玩手机,“我也喜欢看书,不过更喜欢看电子书。”李同学说,如果都拿纸质书,出门太不方便了,与纸质书相比,她更喜欢看手机,下载了人物传记、言情小说,走到哪里都可以看,不用受局限。
“书香专列”在疾驰,4车厢一处靠窗的位置,一位中年男子一直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其间,记者跟他聊了一会儿。男子叫刘永波,是一名医生,今年45岁。“我原来是学文学的,后来转行学医。除了看书,没别的爱好。”刘永波说,他每晚睡前都要读书2~3个小时。不管到了哪个城市,都要去逛书店。“书读得多了,不管到哪个城市,都能说出当地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感觉好像来过。”作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对于读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读书的时候,就像是两个朋友在聊天。我有什么需要,都能在书中得到。”
对于本报组织的活动,刘永波说:“太好了,就应该全民总动员,让大家多读书,这样才能懂更多的道理。”
70岁的康阿姨和老伴儿也坐4号车厢,当她进入车厢后,马上就被车厢内的书香气所感染。放在她座位上的是一本故事全集,而放老伴儿座位上的是本养生保健的书,康阿姨马上与老伴儿进行交换。“我平时喜欢读书,对有关养生保健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康阿姨边看着边说。
康阿姨家住吉林市,孩子在长春工作,她和老伴每年都要来回长春市和吉林市多趟,因此,坐动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列车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书,这次可真不错,旅途不会寂寞!”
C1209次列车长李括说,这次能在列车上搞读书日活动,把列车打造成“书香专列”特别有意义,通过近千本图书将长吉城际列车打造成了“流动图书馆”,让旅客在旅途中可以阅读好书,体味书香,让人觉得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代。“我走了一下车厢,发现今天的车厢内比以往安静,多数乘客都在埋头看书,一下子提高了整个车厢的文化韵味,等于在读书日这一天让乘客享受了一顿书香大餐”。
今年35岁的美女导游袁满家在吉林市,她带着两名吉林市的游客,准备到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下车,然后乘坐飞机到泰国旅游。刚登上列车便被座位上的那本有关长春历史的书籍吸引了。
袁满女士说,她特别愿意读书,不喜欢看手机,“手机看一会儿,我就会脑袋疼。”她是搞导游工作的,对吉林和长春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我想深入学习一下,让外地游客更加了解吉林,了解长春,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宣传……”
记者同意她将这本书带走后,袁满女士喜笑颜开,连声表示感谢,“我要把书里的知识全部学到,作一名好导游,为宣传吉林、宣传长春出一份力……”
调查来自长吉列车上的“读书”报告在“书香专列”上,本报针对车上的600位乘客进行了读书问卷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600份。参与调查的乘客年龄在35岁以上的216人,35岁以下的384人。
“从我日常的感觉来看,现在人的读书热情确实下降了。”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师王诗戈说。
关于读书习惯的养成,他认为,如果从小没有培养成读书习惯的话,长大后很难培养起来。“我认为,为人父母责任重大,如果父母吃完晚饭,一个看电视一个翻手机,想指望孩子读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绘本,那就不一样了。因此,孩子能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关键在父母。”
关于阅读方式,王诗戈认为,不是纸质阅读就一定比电子阅读要好。用什么方式去阅读,一是要看目的,二是要看读什么。
而关于看什么,王诗戈表示,读书的内容并没有高下之分,并不是哲学就比小说要高。“每个人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要和内心契合的。”但从公民素养的角度去考虑,有关部门还是要起个引领的作用,提高全民阅读趣味。
(特别鸣谢:本次世界读书日—双城记之“书香专列”大型公益活动得到了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沈阳铁路局吉林客运段、长春火车站、长春客运段、《长春大学就业报》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