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16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在济南开幕,来自德国与国内的700余名智能制造领域专家齐聚泉城,带来了有关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数字化工厂构建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智能制造离我们越来越近。市委书记出门也要“作攻略”
“希望智能交通与无人驾驶技术能尽快成为一种现实。”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在开幕式上说。因为来到会场需要通过一段维修的隧道,为了及时赶到他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做功课,甚至在前来时的路上,也要不断刷新导航地图。“看哪个地方是红的,哪个地方是绿的,路况究竟怎么变化。”王文涛表示,希望未来通过智能交通改善泉城交通。
如何实现智慧交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提出要为汽车装上“会学习的大脑”。“驾驶脑”是他与团队研发十余年的成果,他提出要让驾驶员教机器人开车,要让大数据来开车的理念。未来,“驾驶脑”不但拥有一般的感知、决策、规划、控制功能,还能实现人机交互,具有记忆与学习功能,更能从驾驶事故中吸取教训。“我们希望汽车能成为一个认知的主体,起码要像一匹马能够自驾。”李德毅说,在不久的将来人机协同共驾将成为现实。
“谁能成为我国量产符合车规级的‘驾驶脑’首家过千的微电子企业?”“哪家企业能成为我国首个将智能车用作移动共享工具的行业?”“哪个城市能够成为首个快速公交智能车联网运行的城市?”对于智能交通何时实现,李德毅接连抛出9个问题,同时他也指出,济南具有汽车制造业基础与独特的地理优势,应该在未来的智能交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未来机器人可做精细化手术
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在演讲中也提到,未来十年,3D打印生物组织走向临床,可穿戴式的设备帮助人监测健康,医疗外科机器人将进行精准化手术,这些技术进步将推动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互联网医院的相互融合,在医疗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智能制造已在医疗领域实现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是商业化最为成功的医疗机器人之一,主要用于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微创腹腔镜手术。截至2016年二季度,全球已经配置达芬奇手机机器人达3700多台,完成手术数百万台,中国也已经配置60台左右。王田苗预测未来的五年,手术机器人规模就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精准化将是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走向,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最新开发的医疗协作机器人已经能够通过B超、CT获取数据,实现自动定位并能对人类骨骼自动的回避。
除了手术机器人,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的康复机器人、代替医生和护士陪伴患者的服务机器人也成为智能化医疗领域的发展重点。在大会现场,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王传江,就带来了中心研发的智能假肢机器人,具有定点追踪、物品拾取、语音控制等多种功能,将为残障人士带来福音。
而就在今年6月,山东大学机器人中心研发的首款家庭智能陪护机器人——“大智”也首次亮相,除了简单的人机对话,“大智”还具有视觉、听觉和嗅觉,能定时、定点、定人,在家中自动巡逻,发现水、电、气等情况异常会主动报警,遇到老人、孩子异常,还会给监护人主动发送实时视频和提醒信息,目前该机器人正在进行后期完善。全民共享智能化成果还有多远
“这一套装备的几个传感器就要几万元。”王传江坦言,成本太高是假肢机器人走向市场的拦路虎。“现在中国智能汽车还顶着70万元的雷达在封闭道路试验,何时老百姓才能买得起。”李德毅也在演讲中抛出同样的疑问。
“现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着性能与成本双重压力。”曲道奎说,但首先应该将性能提升上去,让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随后再尽可能降低成本,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机器人产业走向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
在新加坡,当无人车在道路上跑的时候,老百姓不敢坐,说它像一个幽灵一样。当干巴巴的护理机器人站在你面前,病人也害怕,家属也害怕,怎么才能推广?论坛上,不少学者提出,机器人也需要有感情,实现良性的人机互动才能被大众接受。
“机器人一定要走进社会。”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葛树志说,他是社会机器人的发起人、组织者,也是倡导者,他认为未来机器人一定要带有社会属性,不能仅停留在扫扫地这样的功能模块,发展可陪伴的“人工智能”将是未来趋势。“至少要把皮肤做好,要做成软的,不要打伤人。”葛树志调侃。
新技术需要制定新标准。德国标准化协会航空航天委员会主席比尔·霍勒说,无人机领域已经实现突破,未来将出现一些飞翔在城市上空的小蝴蝶,协助人们完成巡查、运输等任务。然而就像现在的汽车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无人机飞行同样需要标准。“这个标准其实就是一种数字化的编码,中国也好,欧洲也好,应该共同用这个编码。”比尔·霍勒说,“我们需要数字化飞行道,规定禁飞的区域的规划,引导飞行规则,这样才能实现保驾护航的作用。”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与智能化配套的新规则制定也需要同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