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路名背后的名堂知多少?美国电影里的美国梦的核心文化元素有哪些?魔术表演里蕴藏着怎样的物理学原理?……上周五,苏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第三届“师生共研”结题汇报在学校新大楼六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一组组学生登台亮相介绍各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生动幽默的场景、贴近生活的选题、科学严谨的方法……初中生们的“研究成果报告会”不但趣味盎然还相当具备“学术范儿”。
穿着古装的“吴王”、“西施”登场了,会场全体瞬间穿越到了春秋时期,一段小小的情景剧,揭示了苏州三条街巷剪金桥巷、锦帆路和临顿路名字的出典;一个小小饮料瓶,随手扔进垃圾箱,竟然还有错?原来在日本,裹在瓶身的塑料纸、饮料瓶盖和瓶体要分别处理,进入不同的垃圾箱……结题汇报中,10个课题小组的同学轮番上阵,从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方面,结合多媒体技术和访谈、情景剧等形式,生动精彩地向现场的评委、师生们介绍本组的研究课题。当天,共有10个课题小组亮相:《苏外校园的3D模型设计与打印》、《苏州路名文化研究》、《日本垃圾处理模式对中国城市的借鉴意义——以苏州市为例》、《商品定价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研究》、《含糖饮料调查及其对健康的影响》、《魔术表演中的物理知识探究》、《城市公共自行车站点配车最优化研究》、《透过美国电影看美国梦》、《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文化创意解读》、《生活中的锈迹与应用研究》,可以说都是相当“接地气”的研究。当天,学校还专门请6个校外专家和4个校内老师组成了评委团,现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答辩。
其实“师生共研”是苏外初中部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升级版。研究性学习在不少学校都有,但往往难做实。苏外的做法是前期先让学生们申报课题,然后经过可行性评估后批准其中的一些立项;考虑到初中生还比较稚嫩,让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来引领、指导,为每个课题组保驾护航;同时也保证课时: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师生共研’排进课程表。学校对每个课题有经费投入,最高可达8000元。
苏外初中部教导主任徐余忠介绍说,“师生共研”旨在为师生搭建一个发掘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自2015年第一届活动开展以来,苏外师生研究课题共计34项。“这项活动的两个关键词是:研和破。‘研’是深入学习,深入研究;‘破’就是突破时空,突破现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还指出,美国的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比我国要早30年,“我们希望让学生学会做研究,用项目驱动,让他们通过调查、采访、辨析、查阅文献甚至进入大学实验室做实验来掌握学术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所以,每个课题的研究往往持续一个多学期,不求速成,保证质量,旨让学生养成良好规范的学术习惯。
汇报结束后,活动评委之一、苏州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刘锋对苏外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10个课题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每一个课题都极具挑战性,可是苏外师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坚持走完了这条艰辛的研究道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汇报,完美展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自身的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