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别离,我把给你》“爱该如何爱?”_精彩推荐_文化五城_长江网_cjn.cn

2023-04-24 17:12:01

    2017年1月6日,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不别离,,发布会以“宝贝,我该如何来爱你?”为主题,结合该书作者李春利的育儿经历,将现代家庭教育中围绕“爱”的诸多问题逐一讨论、剖析,试图以此为当下千千万万被爱所困的爸爸妈妈提供出路和破局一些参照……爱该如何爱?

  接力出版社常务副总编黄集伟在发言中说,对于孩子,父母的爱从来不缺,但同为父母,我们有一个相同的困惑:我们该怎样爱我们的孩子呢?

  黄集伟先生说,针对这个普遍困惑,接力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不别离,。该书的作者李春利是一位著名作家,写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就这本书而言,她是一个母亲,在她的这本新书中,她对“爱”的思考,给人很多启发:孩子从小就要接触外国小朋友吗?这种接触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孩子要不要出国?要不要参加各种竞赛,竞赛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我们要不要把成人世界负面的东西告诉他?……

  在“拼爹”“拼妈”的社会氛围中,这些从“爱”出发的困惑裹挟着天下父母,我们应该如何“爱”?我们应该怎么办?感谢作者将个人体验变成一本可供更多父母参考的书,也感谢作者与家长读者们分享自己的困境与思考。

  “宝贝,我该如何来爱你?”——这个困惑是作者的自我发问,也是在向社会发问。

  作者李春利是《烛光里的妈妈》的词作者,对中国式母爱有着深刻的认识。母爱的内涵不是占有,而是无私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反省,李春利对女儿的“爱”一直坚持宽中有严,有规有矩的原则——不放任自流,也不揠苗助长,不是把“爱”挂在嘴上,不是把“爱”放在礼物上,而是精心设计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为了让孩子学习英语、开拓视野,作者没有选择把孩子送出国门,而是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互惠生;为了让皮皮体验不同的人生,带着皮皮到澳大利亚、新加坡游学。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皮皮的父母和千千万万中国父母一样,有困惑,有焦虑,有自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皮皮的父母和又和千千万万中国父母不一样,他们警惕中国父母最为常见的汹涌泛滥的“爱”,努力让“爱”变成一个细节,一个眼神,一个默契,一种活动:一次秋游,一次潜水,一次聚餐……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从孩子身上获得的感悟也让这个家庭充满向上的力量。

  “爱”的反思:家长该如何去爱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每一位父母的爱表现的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别离,,作者也在反复思考:爱要多少度?,可孩子可能只想要自己的小天地;想为孩子提出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但这就是孩子眼中最好的爱吗?

  参加发布会的史家教育集团总校王欢校长见过无数家长,她发现,不是每个家长都擅长把自己的爱用科学的方式转化为成长的助力。那么,什么样的爱,才能够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而不是我知道父母爱我,但是我不理解。王欢校长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在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让孩子有怎样的德呢?最重要的德有三条:第一就是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第二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第三是诚实、自信的立身之德。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有德行的人,那么,孩子的综合全面发展才是父母要算的总账,。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起跑线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让孩子享受成长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打开家门迎接来自十余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洋姐姐,走出国门去感受西方不同体制的学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给了孩子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舞台。比如来自美国的丽萨姐姐,还是一个环保志愿者,在丽萨姐姐的影响下,皮皮对环境保护、空气污染、节约用水,以及水能、风能等新能源都充满了兴趣。来自英国的KIKI姐姐喜欢冒险,爬过印度尼西亚的高山、在澳大利亚的农场当过农民,边打工边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KIKI的经历向皮皮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异,也震撼着作者的内心。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崔祖瑛认为,我们所倡导的德育实践,就是要让孩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去粗取精,在开拓视野、增强自信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爱”的拓展:“完整人格”是最好的礼物

  为了让女儿皮皮能够学好英文,作者没有选择将皮皮送出国门,而是为皮皮请了互惠生,来自世界各地的互惠生,一方面让皮皮学好了英语,另一方面,各国互惠生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皮皮的家庭发生了激烈的文化碰撞。在这些碰撞中,皮皮开拓了她的全球视野,作者也通过这种方式,把世界带到孩子面前。 根据这些生活经历,由妈妈编剧、爸爸导演、皮皮主演的电影《洋妞到我家》,一经上市,就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焦健老师认为,《不别离,,抓住了当下最热门的亲子话题,配合中国孩子“出国读书”“出国移民”的热潮,折射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中产家庭所面临的集体焦虑。但是,把孩子送出国就真的是为孩子好吗?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亲情的陪伴是最重要的,物质条件永远无法替代亲情,这种别离对孩子和家长的伤害,值得家长深刻反思。

  在本书中,不仅有请互惠生和带皮皮出国游学等孩子和世界文化的沟通,更有家长们普遍关注的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沟通。,作为家长,如何理解、融入孩子的世界,又如何把成人世界完整地展现给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在智商、情商、逆商等多方面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情怀的人,是家长们要一直学习的问题。而一个完整的人格,则是父母对于孩子最好的“爱”,也是爸爸妈妈一定要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孩子成长路上的竞争,也是父母育儿路上的较量

  ★“不别离”的教育实践,伙伴教育的神奇力量,多元文化的传奇碰撞,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有效沟通,闪耀在笑泪交织的故事中,发人深省!

  ★千万家长的教养迷思,这本书,不给鸡汤,给你勺

  1。“不别离”的教育实践——再忙也要坚持自己带孩子,不送孩子出国同样能塑造好性格、学习好英语,看作者怎样在育儿问题上坚持“不别离”!

  2。伙伴教育的神奇力量——自立、契约精神、性教育、语言学习……父母念叨千百遍仍不奏效的教养难题,交给跨国小伙伴,解决更轻松!

  3。多元文化的传奇碰撞——打开门迎接来自十余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洋姐姐,走出去感受西方不同体制的学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笑有泪,也有思考!

  4。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有效沟通——孩子成长路上的竞争,也是父母教养路上的较量。理念的优劣、用心的深浅、陪伴的品质,所有的都是变量,只有父母之爱,深沉久远,代代相传。

  入园、上学、出国……和你一样,本书作者也曾无比困惑: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别离?

  报班、参赛、游学……和你一样,,可依旧疑惑缠绕,身心俱疲。

  身为父母,我们被裹进“拼爹”“拼妈”的浪潮,蹒跚前行,满心焦虑;我们不忍过早送子远行,却又担心过度的羽翼庇护,让他们人格怯懦、心量逼仄、目光局促……

  和我们一样,本书作者也曾上下求索,最终,她跟女儿皮皮一起,走出一条自己的养育、成长之路——不别离,。

  为了让孩子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舞台,作者不仅请各国互惠生陪伴皮皮成长,还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假期带孩子出国游学;为了让孩子看到更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被过度保护,作者努力理解、融入孩子的世界,同时又向孩子展示了成人世界的温情与冷酷、幸福与苦难、协作与竞争……儿时的陪伴、省思、感悟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本书中,供你参考。

  作者亲身践行的“不别离”的教育实践,伙伴教育的神奇力量,多元文化的传奇碰撞,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沟通,闪耀在笑泪交织的故事中,温馨感人又发人深省,有如冬日的暖阳,可供每一个在深爱中探索养育、教育之路的家长获取有益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

  妈妈李春利,高级编辑、编剧、词作者。14岁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影评等文章。十七岁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处女作《眼镜里的海》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电影编剧,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特殊人才免试录取。作词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多次获奖,被广为传唱,被称为20世纪的流行经典。编写过多部影视剧剧本。根据亲身经历编剧的电影《洋妞到我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以及法国巴黎中法电影节多项大奖、英国伦敦万像电影节多项奖励。

  女儿皮皮,本名陈一诺,现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五岁时参加美国高考机构ACT在中国区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实用英语大赛”,获特别金奖(幼儿组最高奖),五岁半参加电影《洋妞到我家》的摄制,与诸多明星同台出演,因其质朴本色的表演获第九届法国巴黎中法电影节、第七届伦敦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等个人奖项。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在“六一”晚会上担任主唱。在2016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比赛中,皮皮荣获北京赛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