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邵世坤们生死测量泪涌眼眶_邵世坤_2016专题_长江网_cjn.cn

2023-04-24 17:12:00

  严格来说,这是一次并未完全到达现场的采访。古都西安,虽然是81岁老党员邵世坤的工作单位——国测一大队所在地,但长达45年的测绘生涯中,他常年都在雪山、荒漠等野外作业,每年待在西安的时间最多只有2个月。然而,就是这次短暂西安之行带给我的收获,远超采访本身。

  这是一次老党员与年轻党员的心灵对话。初见邵老,问及他常年在高海拔地区等极端气候环境下工作所遭受的身体病痛,老人却不愿多说,因为“和我的老同事们相比,这些都算很轻的了!”讲起自己刮骨疗伤的故事,他掀起裤腿,伤疤触目惊心。“看着就疼!”我倒吸一口凉气,问出盘桓心中的疑问:“很多人都难以理解,这么艰苦,你们到底为什么能够撑下来?”老人几乎毫不迟疑地回答:“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拼命也得完成啊!”这句“口号式”的话,从这位老党员口中说出来,格外真诚和自然。

  这是一次采访对象“不太配合”的采访。说起战友的牺牲,老人很是动情,说起自己的事迹,他总是三言两语带过。“有次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您是不是遇到过大危险?”我只能凭借此前掌握到的线索,引导老人打开话匣子。“哎呀,这事也被你知道了?上次我是不小心说漏了嘴,被大家逮住一句话头,非要问清楚……”

  这也是一次令人落泪的写作。采访结束,我径直回到酒店房间,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敲下一行行文字。当写到邵世坤对妻儿的亏欠,写到他只能眼看着队友黄杏贤冻死在河对岸时的无助,写到队友吴昭璞的儿子子承父业后,首次野外作业就来到父亲当年渴死的戈壁滩,给每个无名坟头洒上清水祭拜的情形,我数次泪涌眼眶。写着这篇记者手记时,我再次噙泪。“要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对于新闻教科书里的这句教导,此时此刻有了更切实的感受。

  走在国测一大队的办公楼里,处处能感受到这支“英雄测绘大队”的精神。“测三代”刘站科告诉我,他也曾有机会选择更安稳、收入更高的工作,可最终还是留在了这里,“其实邵老那些前辈们并没有说什么特别的话,就是看着他们那样做,自己也就跟着那样去做了”。

  或许有些人认为,英雄人物只出现于故事里、电影中,我因为记者的职业身份,有幸“零距离”接触过不少像邵世坤这样的先进典型,感受着他们的真实存在。也有些人说,如今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其实只要我们抬起头,就能看到“邵世坤们”点亮的信仰“航标灯”。作为一名党员新闻工作者,我的使命便是努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些“航标灯”,感召更多的人坚定前行。